香港留学故事 毕业后留香港,他们过得怎样?

【故事1】香港 别来无恙

“5、4、3、2、1!”倒数结束,时间定格在1997年7月1日零点,天安门广场上爆发出巨大欢呼声。当时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的陈晓刚,对刚刚回归中国的这座城市充满思念。

199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的陈晓刚参加了国家教委一个官方留学项目,在香港那个“借来的地点”的最后一段“借来的时间”中学习了两年。

香港留学在当时也算得上“另类”选择,在经历了焦急等待后,陈晓刚和从全国选拔出的其他3人踏上旅途。一路上,4个年轻人心情亢奋,“直到从空中看见香港的摩天大楼,和照片上一个模样,我们才感到自己真的来了。”

他们就读的李宝椿联合世界学院是一所国际学校。学院内大约一半是香港本地学生,另一半来自20多个国家及地区,而当时的中国内地学生不足10人。“每天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接触,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

刚到香港时,陈晓刚和一个香港学生、一个英国学生同用一间宿舍。用校报的话说,这间寝室反映了当时香港的“时政格局”。

由于缺乏资料,他来香港前对英语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毫无所知。第一次宿舍开“楼会”,他只听懂了“楼长”最后一句英文——“现在去吃午饭吧”。第一堂课,他就领略了什么是英文教学,随后获知自己要在阅读一部英文原作后交上一份2000字的英文读后感。初来时的兴奋感,渐渐被对现实的努力适应所取代。

在抵达香港两个月后,陈晓刚接到父母第一封家书,“眼泪这时才掉了下来。”

1996年,陈晓刚结束在香港的学习。此后,每当听到艾敬的《我的1997》时,他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求学香港的日子是一段很特别的人生经历,让我受用一生。”

如今,陈晓刚在北京一家财经媒体工作,近年来曾两次到香港出差。再度踏上这片久违土地的一刻,他在心底轻轻问道:“香港,别来无恙?”

【故事2】香港七年之痒

香港回归那一刻,天安门广场另一个角落,就读于北京四中的冯健也在和同学们手拉手跳着集体舞。

十年倏忽而过。2007年2月最后一天,他走出香港移民部门的大门,手中多了一张纸,上面写着“核准冯健获有香港永久居留权”。和冯健一样,在港求学、工作满7年的不少内地生,都依法获得了香港居民身份。今后他们不仅可以享受来往更多国家及地区的免签证待遇,也从法律上赋予了他们与这座城市更稳固的关联。

“可是,不知为什么,我心里还是有一点点失落,难道七年就换来了一张纸?”冯健总是禁不住地想,如果当年做出不同决定,他的生活会是怎样?

1999年,冯健以优异成绩考入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北京大学。此前一年,香港高校首次委托内地大学“代招”本科生。18岁的他在很短时间内就做出了赴港求学的决定,在北京大学“委培”了一年多后,他2001年1月24日正式赴港求学。

当时到香港的内地学生,绝大多数一句广东话也不会讲,而香港人也很少会讲普通话。冯健的第一个室友甚至一个简体字也不认得。一次,冯健坐巴士回学校,快到站时用广东话大声告诉司机要下车,不标准的音调立即惹得全车人笑成一片。

“开始时孤独感特别强。”冯健回忆起来依旧感慨,“那是一种类似边缘化的状态。”

“但是7年了,什么都习惯了。”冯健说。硕士毕业后,他在一个跨国公司找到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如今,他已经可以用相当流利的广东话在这座城市中自由交流、工作和生活。

内地学生在适应,香港社会也在适应。学校里小卖铺的大妈们已经开口就能讲普通话了。“都是我们一手培养训练起来的哦,算是为下一代造了点福吧。”冯健开玩笑说。

【故事3】过客有家

北京男孩刘蕴奥是香港大学内地学生学者联谊会的“当家人”。

在北京读完本科后,刘蕴奥选择到港大医学院攻读硕博学位。到香港时,他顺顺利利找到学校、安顿妥当,因为他已经事先在内地学生学者联谊会的网站上咨询好一切事宜。

“刚开始总有一种过客心态。”刘蕴奥说。加入学校的内地学生学者联谊会后,他渐渐有了归属感。

相比之下,香港大学内地学生学者联谊会本科生部会长高欣加入这个组织很晚。她大三时才“上庄”(香港学生称加入一个社团为“上庄”)。

高欣记得,来香港的第一年是“飘着”度过的,每逢周末宿舍楼里就会空空荡荡,心里也变得空空荡荡。由于缺乏了解,香港学生还曾组织过活动抗议内地学生占用了他们的资源。“开始时心里有些受伤,不过他们很快出来道歉。”随着双方了解加深,如今很多内地学生都已经像高欣一样拥有不少香港“死党”。

与刘蕴奥和高欣参加内地学生组织相比,深圳女孩王恬却开始动手为自己打造一个“家”。受到香港学生社团文化的影响,在香港浸会大学就读的她参与创办了学校的登山协会,并和同伴一起通过不懈努力成功举办了西藏登山之旅。

当然,过分依赖内地学生组织,也造成不少内地学生比较“抱团”,不太愿意和香港学生打交道的现象。其实,香港是一座充满人情味的城市。

大三结束那个暑假,在北京读传媒的杭州女孩邢舟萌发了来香港继续深造的念头。她只身一人来到香港向相关学校和专业的教授咨询,没想到受到了对方热心的帮助和指点。

在香港中文大学求学的短短一年中,她日益感受到香港人的真诚、随和。毕业前夕,邢舟到媒体实习,收获颇丰。“他们非常爱教新人,让你真正去接触一些记者或编辑的工作,而不只是端茶、倒水。”她说。更多香港留学资讯,请登陆http://hk.ailiuxue.com

免责声明
1、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百度等常用搜索引擎,我方非相关内容的原创作者,也不对相关内容享有任何权利 ;部分文章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我方重申:所有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知识产权归该权利人所有,但因技术能力有限无法查得知识产权来源而无法直接与版权人联系授权事宜,若转载内容可能存在引用不当或版权争议因素,请相关权利方及时通知我们,以便我方迅速删除相关图文内容,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因文章中文字和图片之间亦无必然联系,仅供读者参考 。未尽事宜请搜索"立思辰留学"关注微信公众号,留言即可。
[香港留学故事 毕业后留香港,他们过得怎样?] 文章生成时间为:2012-03-28 07:21:31

立思辰留学专家答疑 - 让专家主动与你联系!

为了节省您的查找时间,请将您要找的信息填写在表格里,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并提交,我们的顾问会主动与您联系。

意向地区:
您的姓名:
联系电话:
验证码:
联系QQ:
咨询问题:

微信小程序

  • 求学资讯

    求学资讯

  • 大学排名

    大学排名

  • 求学费用

    求学费用

  • GPA查询

    GPA查询

  • 汇率对比

    汇率对比

  • 地图选校

    地图选校

更多

推荐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