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工程学院,这座成立于1911年的创校学院,从最初仅有的3名职员和34名本科生,已发展成拥有超过170位教职员和超过3000名学生的全港最具规模及最全面的工程学院。
在2025年QS工程与技术学科排名中,港大工程学院位列全球第19位,亚洲第4,仅次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清华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
电子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单科排名均稳居全球前30。
历史传承:百年工科的演变
香港大学工程学院自1911年成立以来,一直是香港工程教育的引领者。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学院已形成五个核心学系:土木工程系、计算机科学系、电机电子工程系、工业及制造系统工程系和机械工程系。
近年来,为适应科技发展的需求,港大工程学院不断拓展新的学术领域。
学院与医学院合办了生物医学工程课程,与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合办了金融科技课程,展现出其在前沿交叉学科领域的创新力。
从创校时的小规模到今天的影响力,港大工程学院的演变是香港工程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
学术实力:科研创新的引擎
在科研领域,港大工程学院表现突出。学院年均科研投入超过HK$5亿,重点布局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绿色能源等前沿领域。
学院独家配备了HKU-Huawei 6G实验室和港岛唯一的纳米材料洁净室(Class 100),为学生提供了顶尖的研究平台。
最近,港大工程学院的教授团队成功研发了名为“不確定性感知傳里葉疊層成像技術”的全新成像技术,显著提升了成像系统在真实复杂环境中的稳定性。
这项技术让高端成像系统在实际应用中运作得更稳定可靠。
在无人机领域,港大工程学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团队开发的新型无人机能够以超过每秒20米的速度飞行,并仅依靠机载传感器和运算能力避开细至2.5毫米的障碍物。
教育特色:跨学科融合
港大工程学院近年来大力推进跨学科教育,开设了多个融合专业。
2022年,学院新开设了工程理学硕士(创新设计与技术);2023年,又增设了工程理学硕士(微电子科学与技术)。
2024年,学院再度推出工程理学硕士(机器人与智能系统),首届2025年秋季入学,预计将于9月底开放申请。
这些新项目打破了传统工程学科的界限,强调“设计+技术+创新”的融合,培养学生在机械设计、编程和集成方面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构建与操作复杂的机器人系统。
学院的课程设置注重团队合作与协作精神,为学生应对实际工程任务做好准备。
就业前景:大湾区发展机遇
港大工程学院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明显优势。2024届硕士生留港就业率突破89%,平均起薪高达HK$36,000/月,较香港中文大学工科毕业生高出18%。
学院与华为、ASML等科技巨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毕业生优先内推比例达32%。
毕业生在经过一定的实际工作培训后可获得注册专业工程师资格。
部分毕业生选择在本地或海外继续学习,研习硕士或博士学位的研究生课程。
港大工程学院培育出来的学生可投身不同类型的私人及公共机构,包括顾问工程公司、建筑公司、设备制造商和供应商、设施和物业管理公司等。
申请指南:把握关键要点
对于希望申请港大工程学院的学生,需要了解以下关键信息:
硬性门槛包括本科GPA 3.3/4.0或均分80%以上(985/211院校申请占录取人数的68%),语言成绩要求雅思6.5(单项≥6.0)或托福90。
软性竞争力方面,学院核心偏好拥有科研论文/专利(录用率提升40%)或头部科技企业实习(如腾讯、大疆)的申请者。
跨专业申请计算机科学需补修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但Coursera证书不被认可。
关键时间节点:首轮截止通常为12月1日(提前批奖学金锁定),常规轮截止为次年1月31日。
逐梦港大工程:通过天津立思辰留学来申请
对于渴望投身工科领域、追求前沿学术资源的学子而言,这里既是传承百年的学术殿堂,更是实现职业理想的优质平台。若你向往踏入这所与城市共成长、与时代同进步的学院,不妨选择通过天津立思辰留学来申请——凭借其专业的申请规划、对港校招生政策的深度解读以及丰富的院校合作资源,能为你的港大工程学院申请之路提供精准助力,帮助你更高效地对接优质教育资源,朝着成为未来工程领域中坚力量的目标稳步迈进。当新的“科技地标”在港大校园拔地而起,这个见证了香港百年变迁的学术殿堂,正以更开放的姿态,等待着每一位怀揣梦想的学子加入,共同书写工科教育与城市发展的下一个传奇。